作为产科危急重症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子痫前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也是围产儿死亡及婴儿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据流行病学统计,子痫前期发病率约5~10%。也就是说,每100个怀孕的妇女中可能会有5~10个孕妇发生子痫前期。
什么是子痫前期?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指妊娠20周以后,出现血压升高和蛋白尿,并可出现头痛、眼花、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症状。
42%的孕产妇死亡由子痫前期导致
胎儿 |
早产儿、宫内死亡 |
胎儿生长受限、低Apgar评分 |
新生儿窒息 |
早产相关的并发症(脑瘫,视力障碍或失明) |
成年后- 中风,冠心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 |
15%的早产源于子痫前期
母亲 |
严重并发症包括子痫,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和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1 |
产后患心血管疾病和终慢性或终末期肾病的风险较高2,3 |
有PE病史的女性--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 |
子痫前期一旦发病,病程变化是以小时来计算的,它可能会在短期内迅速进展为子痫,出现恶心呕吐、视力障碍、头痛、上腹疼痛、抽搐痉挛等症状,这些症状若是无法及时缓解,随时会导致孕妇及胎儿的死亡。
哪些人容易得子痫前期?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7.6万名孕妇与50万名胎儿死于子痫前期及其并发症,每分钟有19名孕妇发生子痫前期,因子痫前期导致的早产儿高达20%。
有高血压或既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孕妇最容易得子痫前期。其次,抽烟、首次生产、辅助生殖、高龄、肥胖、有子痫前期家族史或者两次妊娠间隔超过10年的孕妇也是得子痫前期的危险人群。
子痫前期如何预防?
目前,临床上对子痫前期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子痫前期发生后只能对症治疗,或者适时终止妊娠。而且,子痫前期在孕期越早发生,妈妈和宝宝预后会越差。因此,孕妇进行子痫前期风险评估非常关键。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19年3月发布了关于早孕期子痫前期筛查和预防的指南。指南指出,所有孕妇都应在孕早期联合母体危险因素和生物标志物进行早产型子痫前期筛查;目前最优的筛查手段是联合母体危险因素、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IGF)等综合评估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
患病风险高的孕妇应该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定期监测,尽力避免子痫前期的发生。
子痫前期的治疗手段、预防手段、管理手段有哪些?
子痫前期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临床进展迅速且无有效治疗手段。尽早发现,尽早干预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建议孕妇进行孕期子痫前期风险评估,子痫前期风险低,进行常规孕检;风险较高时,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干预。
子痫前期风险预测辅助临床进行人群分流管理,针对高风险人群提前干预,是提高孕妇围产期生活质量及降低胎儿出生缺陷率的有效手段。